鳥哥的 Linux 私房菜
為取得較佳瀏覽結果,請愛用 firefox 瀏覽本網頁
| 繁體主站 | 簡體主站 | 基礎篇 | 伺服器 | 企業應用 | 桌面應用 | 安全管理 | 討論板 | 酷學園 | 書籍戡誤 | 鳥哥我 | 崑山資傳 |
     
 
最近更新日期:2006/08/23
如果您對於在個人電腦 (PC) 的 Linux/Windows 安裝很熟悉的話,那麼初次接觸 Solaris 的安裝,肯定會搞的一頭霧水, 尤其是在硬碟分割 (partition) 那個地方,這是因為 Solaris 對於 partition 的概念與這兩套作業系統並不相同之故! 另外, Solaris 的安裝其實也不能算是很具有親和力,尤其當無法使用圖形介面安裝時, 使用純文字介面的安裝可能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啊! 也就是說,安裝 Solaris 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度!而且, Solaris 原本是僅支援 Sun 自家的硬體而已, 現在雖然已經支援了 x86 的 PC 架構,不過,對於很多在 PC 上面的硬體支援度其實還是有待加強的!

無論如何,Solaris 已經支援 x86 的硬體架構了,且對於大部分的主流硬體支援度也還算可以, 加上很多企業其實使用很多大型主機,這些大型主機裡面有不少就是使用 Sun 的 Solaris 的, 所以瞭解一下 Solaris 提升一下自己的見識與競爭力, 鳥哥覺得,這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啊!^_^


大標題的圖示安裝之前
Solaris 是一套作業系統,這個作業系統可以驅動整個電腦設備,讓使用者可以操作電腦設備來達成他們的工作。 那麼電腦設備裡面有哪些元件?作業系統如何與電腦設備搭配?這些我們都得要先瞭解一下, 然後再來談開始安裝 Solaris 的啦!那學習 Solaris 有啥好處?你該不該學會 Solaris 呢? 趕緊來去瞧一瞧!


小標題的圖示什麼是 Solaris
Solaris 是一套作業系統,但是這套作業系統是怎麼開發出來的? 他適合在什麼機器上面運作?他與 Unix 這個作業系統又有何相關?都值得來討論討論!


  • 關於電腦硬體
    有人說,電腦是很厲害的咚咚,鳥哥認為,電腦只是一個很厲害的工具,其實他很笨的! 因為如果你沒有下達命令給電腦作,他就不會作任何事情啊! ^_^ ! 目前的電腦只認識 0 和 1 ,只會利用 0/1 的方式來幫助人類進行運算或者是處理其他的事務性工作。 那麼電腦是什麼呢?就如同你看到的個人電腦一般,電腦主要分為:輸入單元(鍵盤、滑鼠)、 中央處理器(主機機殼內的 CPU、記憶體等)、輸出單元(例如螢幕、印表機)等等, 當然還有儲存設備例如硬碟、軟碟等等元件。

    時至今日你會覺得『啊電腦不就是個人電腦,還有什麼不一樣嗎?』,當然不一樣∼ 現今的電腦硬體主要分為 x86 架構的個人電腦以及 RISC 架構的大型主機 (mainframe)。 早期個人電腦尚未流行的時候,主要的電腦架構是 RISC 這種架構的。

    在 RISC 的架構中,由於開發商的不同,所以硬體相關規格或多或少就有點不相容。 舉例來說, Sun 的主機與 HP 的主機彼此之間就無法互相交換使用。 RISC 架構的主機早期是很流行的,這是因為該架構可以具有多工處理的能力,讓該架構可以負責負載較重的任務。 不過近來由於 x86 架構的高速成長,讓個人電腦的多工處理能力並不會比 RISC 架構遜色。

    由於硬體開發商在發展 RISC 架構的硬體通常是全部的元件整合開發的, 所以各元件之間的整合性理論上會比較好。而個人電腦的 x86 架構是較為開放的, 只要符合 x86 架構的硬體配備,理論上就能夠搭配使用。例如你可以使用 NVidia 這家公司發展的主機板晶片組, 使用華碩製造的主機板,配合 AMD 製造的 CPU 還有創見的記憶體,搭配 WD 的硬碟等等, 最終組成一部 x86 個人電腦。不過,由於製造商眾多,在整合上面或許有些小問題也說不定。

    就因為大型企業最重要的任務是『穩定的提供服務』,所以 RISC 架構的大型主機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 不管怎麼說,各種架構都存在而各有其適用性,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啊! 那麼接下來我們要來談一談,『如何使用你的電腦』? 咦!啊不就按下電源就能夠玩電腦了?


  • 關於作業系統
    當你按下電腦主機的電源之後,電腦會開始讀取硬碟內的資料,然後『驅動所有的電腦硬體配備』, 包括 CPU、記憶體、硬碟、網路卡、周邊介面等等。之後再載入一些應用程式, 接下來你就可以使用這些應用程式來處理你日常的工作了! 這些『驅動硬體的程式、應用程式』等等,可是不包含在硬體內的啊! 這些是所謂的『軟體功能』,而『 驅動所有的硬體配備,就是作業系統最底層的核心的重要功能』了! 這樣您就可以瞭解啥是作業系統了! ^_^

    如同前面提到的,早期由於各家硬體廠商開發的硬體規格上或多或少都有點不相同, 那麼『驅動硬體的程式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所以說,各家硬體廠商也必須要自行開發可以驅動他們家硬體的作業系統才行。 這也就是說:『作業系統與硬體是有相關性的』啊! 但如此一來也就造成很多的困擾,怎麼說呢?看看底下的例子:

    由於應用軟體必須要使用到作業系統所提供的相關功能,所以在不同的作業系統上面是沒有辦法執行相同的一套軟體的。 也就是說,如果我是軟體開發商的話,那我想要讓我的軟體可以在各家主機硬體上面跑的話, 我就得要重寫我的軟體,讓他可以在不同硬體平台上的作業系統裡面執行, 哇!那光是寫不同版本的程式,就可以讓人瘋掉了就要發瘋了吶!

    這個情況也就造就了在大型主機上面有很多『專屬軟體』的現象,因為這些軟體只能在某一些作業系統上面執行的原因! 這樣說,您對於硬體、作業系統與軟體應該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了吧?


  • Unix 、 BSD 、 SunOS 及 Solaris
    各家硬體廠商自行以某些獨特的方法開發自家的作業系統,一直到 1973 年以後才比較好一點! 因為 1973 年以 C 程式語言寫出來的 Unix 作業系統被釋出了!由於 C 程式語言與硬體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只要你有程式語言編譯器,那麼透過修改原始碼就能夠重新編譯出適合您硬體的作業系統了! 在此要再強調一次,電腦硬體僅認識 0/1 這種二進位的資料,而人類對於二進位並沒有很深的概念, 所以人們便透過:
    • 利用程式語言的語法撰寫程式碼,這個程式碼通常是純文字的資料,所以人們可以很輕易的看懂;
    • 這個原始碼(就是程式碼)需要經過編譯 (compile) 後才能夠成為電腦能夠認識的二進位 (binary) 檔案。
    而 Unix 既然有釋出原始碼,那麼只要你將原始碼透過一些修訂以符合你硬體所需要的規格, 呵呵∼那就可以編譯出適合你機器的作業系統了!而且 Unix 的速度、概念、效能都很好, 也就造成大流行。當然啦,很多硬體開發商也就直接利用 Unix 來進行作業系統的開發! 對於軟體開發商來說,既然都是使用 Unix ,並且大家都遵守一些工業規範的話, 那麼軟體的開發也就變的更簡單了!

    到了 1977 年,Unix 傳到加州柏克萊 (Berkeley) 大學,被 Bill Joy 改版成為 BSD (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 BSD) 的版本,利用 Unix 的概念但是捨棄了原本 Unix 的程式碼, 因此 BSD 雖然是 Unix 的一個分支 (Unix-like),不過卻擁有自己的版權喔! 後來 Bill Joy 自行創組昇陽公司 (Sun) ,並且將 BSD 改成 SunOS 這個作業系統, 並且在 SunOS 5.x 版後重新將他們的作業系統更名為 Solaris!

    早期的 SunOS 或者是 Solaris 僅能在 Sun 自己開發的硬體上面跑而已, 他們並沒有釋出其作業系統的原始碼。但是 Sun 的機器在大型企業以及學術單位使用的相當廣泛, 包括鳥哥之前所待的研究室裡面就有一部 Sun 的主機,而且很多學術界、工程界所開發的軟體都是僅能在 SunOS 上面跑而已,所以, Sun 的機器與 Solaris 作業系統對於某些人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近年來由於自由軟體的風行, Solaris 也搭上這趟順風車,此外, Sun 也將 Solaris 移植到了 x86 的個人電腦架構上面了!也就是說,您現在可以使用個人電腦跑 Solaris 囉! 這真是個好消息!因為很多的大型企業或者是學術單位等等,都還是有使用 Sun 相關的機器, 但是 Sun 的 Solaris 與目前最流行的 Linux 是有些不太一樣的地方,包括各項裝置代號、開機流程、 對於硬碟分割的概念不同等等,所以還是得要花時間去熟悉他的。早期因為 Solaris 僅能在 Sun 的機器上跑,所以我們也沒有辦法學習 (因為 Sun 的機器很貴ㄟ!),現在既然可以在個人電腦上跑, 呵呵!當然得要給他學習學習!除了增廣見聞的主要目的之外,多學一樣工具,總是對自己的競爭力多一份加分啊! 您說是吧! ^_^

    另外, Sun 除了將 Solaris 釋出成為 Open Source 的軟體之外,較知名的其實是釋出 StarOffice 成為 OpenOffice 這個軟體,對於目前的 Linux 桌上用辦公電腦其實是相當有幫助的吶! ^_^

    所以說, Solaris 就是一套作業系統,目前這套作業系統已經支援 x86 了, 這套系統上面還有很多 Sun 自己開發的軟體以及工具,大致上就是如此啦!


  • 小標題的圖示所需最小硬體的需求
    想要安裝 Solaris 在你的個人電腦上面時,得先來瞭解一下你需要什麼等級的電腦配備才行。 由於 Solaris 實在.....有點慢,所以你的硬體實在不能太差!簡單的說,你應該要:
    • 最好能夠有 CPU 為 P-III 等級以上的主機架構;
    • 至少需要 256 MB 的實體記憶體容量;
    • 最好能有 5-7 GBytes 以上的硬碟空間;
    • 若要進行多重作業系統的安裝時, Solaris 僅能安裝在所謂的『Primary partition』當中;
    • 最好能夠有較為平常的硬體裝置,不要使用特殊的硬體裝置。
    上面的配備在 2006 年的現在你或許覺得那又沒什麼,新買的電腦都要比上頭列出的配備要更佳! 不過,如果你跟鳥哥一樣都是喜歡撿舊的貨色來做成伺服器的話,那麼就得要先將你的主機配備找出來看看囉∼ 如果沒有上述的配備,那最好不要安裝 Solaris 了∼因為.....真的有點小慢!

    另外,如果你想要使用你的個人電腦做成多重作業系統的話,那麼那個『 磁碟分割 (Partition) 』要很注意! 因為 Solaris 的磁碟分割與傳統的 Windows/Linux 並不相同,這點在後續我們也會繼續的來介紹的喔!


    小標題的圖示硬碟的磁碟分割
    現在的作業系統由於包山包海,除了主要的驅動程式之外,其他的應用軟體也都加入很多很多, 所以傳統的磁片已經無法適用於開機啟動作業系統了!因此就得要藉由所謂的硬碟來儲存作業系統所需要的資料。 在 Unix Like 的作業系統當中,任何裝置都是以檔案的型態來代表的, 那麼在 Solaris 當中硬碟的代號又是什麼呢?我們知道現在主機常見的硬碟介面主要有 IDE, SCSI 以及 SATA,在 x86 個人電腦的環境當中則以 IDE 以及 SATA 介面為主的。 這些裝置在 Solaris 的代號並不相同。

    在 SATA 尚未成為主流之前,IDE 是最主要的硬碟的資料傳輸介面。即使到目前的環境當中, 為了讓主機能夠支援傳統的 IDE 裝置 (硬碟、光碟、燒錄機等) ,所以主機上面還是會有 IDE 的連接介面。 咦!沒見過 IDE 嗎?呵呵!那玩意兒就是很寬的排線所連接的設備啊!通常主機上面都會有兩個 IDE 插槽, 每個插槽所連接出來的排線可以連接兩個 IDE 裝置,這兩個裝置稱為 Master 與 Slave , 而他們在 Solaris 當中的代號是這樣的:

    IDE插槽 \ 排線MasterSlave
    IDE 1c0d0s[0-15]c0d1s[0-15]
    IDE 2c0d2s[0-15]c0d3s[0-15]

    很奇怪的代號吧!^_^!其實也沒有這麼難記啦!你就這樣記得好了:
    • c :意義就是控制器 (controller) 的縮寫啦! c0 就是第一個控制器;
    • d :意義就是磁碟 (disk) , d0 就是第一個磁碟;
    • s :意義就是分割區 (slice), s0 就是第一個分割區,最多由 0~15 號!
    所以說,主機上面的第一個 IDE 控制器 (其實通常只有一個啦!) 的 IDE1 所接的 master 磁碟, 裡頭的第一塊 Solaris 分割區就被設定為: c0d0s0 囉∼這樣就不會太難記了吧? 那如果是 SATA 的硬碟 (與 SCSI 相同!) 的話呢?通常主機上面應該也是只有一個 SATA 的控制晶片, 而這個控制晶片在主機上面可以提供多個 SATA 硬碟連接的插槽,每個插槽都有其代號, 所以他的硬碟代號則為:

    SATA 插槽sata1sata2sata3...
    裝置代號c0t0d0s[0-15]c0t1d0s[0-15]c0t2d0s[0-15] ...

    同樣的,也沒有那麼難記!你依舊可以這樣記憶:
    • c :控制器 (controller);
    • t :插槽代號 (target number) ,例如 SATA 第一個插槽 (stat1) 就是 t0 ;
    • d :在該插槽上的第幾個磁碟,第一個磁碟就是 d0 ;
    • s :同樣的啊,分割區嘛!
    所以囉,第一個 SATA 控制器所提供的第一個 SATA 插槽,上面接的硬碟的第一個 solaris 分割區就是 c0t0d0s0 的啦!第二個 SATA 的插槽代號則為: c0t1d0s0 喔! 不同點在於 target number 的啦!

    談完硬碟的代號後,接下來談一談: 那麼硬碟裡頭有什麼呢?其實如果將硬碟拆開的話,您會發現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幾個元件:
    • 磁頭 (head):用來讀取與寫入磁碟盤上頭的資料;
    • 磁區 (sector):硬碟最小的儲存單位,每個磁區為 512 bytes;
    • 磁柱 (Cylinder):順著同心圓轉一圈的立體空間,這也是磁碟分割槽的最小單位。
    整個硬碟最重要的就是那個紀錄資料的磁碟盤,磁碟盤就有點像底下的圖示:


    圖一、磁碟盤的示意圖

    除了磁頭、磁區、磁柱之外,在整個磁碟盤的第一個磁柱的第一個磁區,也就是被稱為主要開機磁區 (Master Boot Record, MBR) 記錄了這個磁碟的最重要參數,也就是磁碟分割槽的定義。 而每次在使用該磁碟時,這個所謂的 MBR 一定會被讀取,所以這個 MBR 如果壞掉了, 那這部硬碟機也可以宣告壽終正寢了!

    MBR 主要記錄了兩個最重要的資訊,一個是開機管理程式 (boot loader) ,這就是當我們在開機的時候,螢幕會出現 Windows 或 SPFdisk 或 Linux 的 Grub 等選單程式的安裝處! 另一個則是這部硬碟的磁碟分割紀錄。 什麼是磁碟分割呢?如果你用過 Windows 的話應該會知道,明明只有一顆硬碟,不過我們就是可以擁有 C:, D:, E:.. 等等的磁碟槽,那個磁碟槽的定義就是寫在 MBR 裡面的啦! 而由於 MBR 是一個磁區的大小 (sector 一個為 512 bytes) ,裡面最多僅能記錄四筆磁碟分割槽的紀錄, 這四個記錄是硬碟本身的物理定義,不能改變的。這就是整個硬碟最主要的概念呢!

    磁碟分割 (partition) 是個很重要的任務。但如前面提到的,硬碟的物理限制上最多就只有四個分割資訊, 那如果你的硬碟想要分成四個以上的分割槽時,那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在 Linux 與 Solaris 之間的處理方式不太相同。 Linux 這個作業系統使用類似 Windows 的概念,將那四個 partition 其中一個定義為延伸分割, 而延伸分割的資料則指向其他的磁區額外的定義其他的分割槽,因此延伸分割需要再處理成為邏輯分割後, 才能夠被 Linux 作業系統所利用。

    但 Solaris 則不是這樣子定義,Solaris 僅會使用到 MBR 裡面的四個磁碟分割記錄的其中一個,而該記錄其實是指向 solaris 的磁碟分割定義區, 在 solaris 的磁區內需要再被分割成為更多的磁碟分割槽!看不懂嗎?讓我們用底下這張圖來介紹一下:



    圖二: Solaris 的磁碟分割概念

    也就是說,雖然 MBR 可以擁有固定的四個 partition 記錄,不過,Solaris 僅能利用其中的一個記錄,其他的三個可以保留給其他作業系統使用。這個很重要! 如果你的 x86 個人電腦當中想要安裝多重作業系統的話,而你的剩餘空間是放置在 Linux/Windows partition 的 Logical partition (邏輯分割區),那很抱歉, Solaris 是無法安裝的!

    上面圖一的地方,如果你看不清楚的話,那簡單的說,你可以這樣看:
    • 硬碟的架構內,由於 MBR 僅有 512 bytes 的關係,所以最多僅能有四筆 partition 的紀錄, 所以你當然可以看到圖一左邊的介紹當中,就只有四個主要的紀錄區塊了! 再次強調, partition 的最小單位是磁柱 (Cylinder) 喔!

    • Solaris 在 x86 上最多僅能使用到一個區塊,在圖一的例子當中,我們的 Solaris 使用掉第一個區塊;

    • 在該區塊當中, Solaris 可以繼續的進行磁碟分割,分割出來的區塊就是 Solaris 可以使用的磁碟分割槽了。 在這樣的磁碟分割槽當中,以 IDE 硬碟為例,最多僅能分割出 16 個區塊,亦即是 c0d0s0, c0d0s1..., c0d0s15; 但實際上,可以使用的分割僅有 c0d0s[0,1,3,4,5,6,7],這部份得要清楚清楚喔! 也就是說, Solaris 目前並不提供大於 s7 以上的分割區 (slice) 啦!

    • 在所有的分割槽當中需要注意的是那個 c0d0s2 了,那個磁碟分割槽不可被移除或修改, 因為那個就是來自 MBR 的記錄,被稱為 overlap ,你當然不能變更他了!
    這樣說明的話,比較容易理解了吧?上面的分割也看懂了吧?這個真的很重要! 如果不瞭解的話,後面提到的實際安裝流程就會看不懂啦!切記切記!! ^_^


    小標題的圖示下載 Sun Solaris
    既然要玩 Solaris ,首要工作當然就是下載囉! 目前 Solaris 提供 CD, DVD 的格式給使用者,鳥哥的主機因為沒有 DVD ,所以選擇下載 CD , 不過,Solaris 10 總共需要 6 張 CD ....實在是有點太多了吧∼ 無論如何,就給他下載了先!你可以到底下的網址進行下載:
    選擇底下的圖樣:


    圖三:選擇下載的資料

    然後在該連結往下方查閱,會看到如下的按鈕,按下『Get Downloads & Media』:


    圖四:選擇下載的資料

    在經過了註冊 (register)、登入 (login) 後,就可以讓你開始準備下載了! 不過,你必須要在出現的網頁當中接受一個授權 (License) 後,才可以開始下載。 剛剛說過,由於鳥哥是使用 x86 的主機架構,同時僅有光碟機,所以如下圖:


    圖五:選擇所需要的下載資料

    鳥哥當然選擇上圖最右邊的 CD 項目來下載了。如果你的環境或者是公司使用的是 Sun 的主機硬體設備, 由於 Sun 的硬體設備通稱為 SPARC ,因此,你當然就需要下載 Solaris for SPARC 囉! 反正,就是依據你的主機來下載相對應的資料啦!之後出現的畫面如下:


    圖六:選擇所需要的下載資料

    依據你的意願來填寫相關的資料,最後按下『 Continue 』就能夠看到一堆連結:


    圖七:選擇所需要的下載資料

    不過記得在開始下載前,請先按下上圖第一行的『 Accpet 』那個小圓點,否則不能開始下載喔! ^_^! 而且也要記得總共有 6 片光碟需要下載的!下載完畢後給他開始燒錄起來,那就可以開始安裝了!

    大標題的圖示開始安裝 Solaris
    好了,講了這麼多的基本資料後,再來則是要開始實際的來安裝你的 Solaris 啦! 如前面提到的, Solaris 畢竟原本僅是針對 Sun 自家的 sparc 硬體所規劃的作業系統, 雖然已經轉成可以支援 x86 ,不過總是在支援度上面會有一些落差。因此,您最好不要使用冷門的設備比較妥當啊! ^_^! 所以,底下鳥哥會先介紹一下自己測試用的硬體設備,再來談詳細的安裝流程。


    小標題的圖示鳥哥的主機配備
    在底下的安裝範例當中,鳥哥這部主機的定位是『練習用主機』,所以裡頭預計僅有 Solaris 系統, 並沒有要做成多重開機喔!鳥哥使用的是 Asus 的準系統,內部使用 celeron 1.2 GHz 的 CPU, 共有 512 MBytes 的記憶體容量,另外使用的是內建的 Sis 顯示卡, 因為是內建的顯示卡,所以與主記憶體共享一些記憶體容量,鳥哥利用 64MB 作為顯示卡記憶體, 所以主記憶體僅有 (512-64=448MB) 左右而已。另外這張主機板有內建網路卡。 不過內建的網路卡 Solaris 捉不到,所以外接卡部分僅多了一張 Realtek 的網路卡, 這張卡就是有名的『螃蟹卡』啦!

    在儲存設備方面,這部準系統含有一部 52 倍數光碟機,一部軟碟機,以及一部抽取式硬碟盒, 鳥哥使用 40GB 的硬碟來使用這部準系統。預計將這部硬碟拿 20GB 出來安裝 Solaris,而其他的 20GB 則做為其他的練習之用。

    老實說,這樣的硬體配備對於 Linux 來講, 已經好到不得了了∼不過對於 Solaris 來講,這樣的配備是差不多可以順暢的使用而已, 如果要更順暢的話,最好是使用時下入門級以上的個人電腦來安裝比較好, 例如 AMD 的 K8 系列,就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啊! 不過,越新的配備可能又會讓 Solaris 捉不到 (這個問題在每個作業系統都可能會遇到!), 真是陷入一個兩難的境界啊∼∼ @_@


    小標題的圖示準備開始安裝
    安裝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硬碟分割 (partition)』、『安裝開機管理程式 (boot loader)』以及 『軟體的挑選』等等,在 Solaris 的安裝過程當中,同樣的也是這三個重點最重要! 但是在開始這三個項目之前,我們得就整個系統的環境來作個定義,包括語系的選擇、螢幕解析度的調整等等。 在這個步驟咱們就來看看這些簡易的定義吧!


    1. 利用光碟開機進入安裝畫面

      你必須要調整你的 BIOS ,就是在開機的時候按下『 Del 』按鍵進入一個可調整主機整體設定值的地方, 並指定讓光碟機開機,然後放入剛剛燒錄起來的 Solaris 光碟,重新開機之後就能夠出現如下的圖示:


      圖八、準備開始安裝

      預設這個畫面會等待 60 秒,如果不想要等待的話,直接按下第一個『 Solaris 』就能夠進入下一個挑選安裝方式的畫面了!


      圖九、準備開始安裝

      上面的圖示中有許多的可用安裝方式,你可以輸入 1-6 ,建議直接使用『 1 』這個基本的安裝畫面來安裝即可。 這個『 1 』的選項預設是可以使用圖形畫面來安裝的!不過,如果 Solaris 捉不到你的顯示卡, 依舊會使用純文字的方式來進行安裝啊!當你選擇了安裝方式後,螢幕會閃過類似底下的畫面:


      圖十、準備開始安裝


    2. 螢幕顯示的選擇

      上一個圖示顯示的過程當中,主要在偵測你的一些基本的主機硬體,所以會花掉一些時間,在鳥哥安裝的過程當中, 上面這個圖示似乎花掉了鳥哥大約 5 分鐘的時間喔!等到硬體偵測完畢後,如果順利的話應該就可以進入圖形畫面, 不過.....鳥哥的主機環境似乎不很好,結果 Solaris 捉不到這部主機的顯示卡, 所以系統會出現一個確認的畫面跑出來,如下所示:


      圖十一、準備開始安裝

      在上面的圖示當中,你可以直接輸入『Enter』就可以進入螢幕相關選項的修改畫面, 如下所示:


      圖十二、準備開始安裝

      鳥哥的這個系統頗奇怪,看看上面的圖示顯示的資料都與鳥哥所使用的硬體相符合,不過, 就是無法順利的啟用圖形介面來安裝,真是頗奇怪!不過不用理他沒關係。 你可以使用上下按鍵與空白鍵來進行主要畫面的項目挑選, 然後最底下一行有功能鍵,常見的是『F2』代表繼續下一步驟, 『F6』代表此畫面的詳細說明,其他功能鍵功能則在畫面上顯示了! 如上所示,因為所有硬體都沒有問題,所以鳥哥選擇『No changes』,並且按下『F2』繼續下一步; 記得喔,那個『F2』指的是鍵盤上面數字鍵上方的功能鍵喔!


      圖十三、準備開始安裝

      在上面這個畫面當中,系統會問你要不要進行圖形介面的重新測試?既然無法直接進入圖形畫面, 那麼再怎麼測試基本上都是無效的,而且測試不成功的話,整個畫面還會整個花掉∼無力∼ 所以鳥哥建議你直接使用文字介面來安裝即可, 所以請按照上圖箭頭的指示,按下『F4』即可


    3. 語系選擇

      在處理完了一些進入安裝畫面前的前置作業後,接下來就是要選擇畫面輸出的語系資料了。 如下圖所示,Solaris 也是支援多國語系的,下圖的第九項就是台灣常用的中文語系了。 不過,因為鳥哥使用的是純文字的安裝 (沒辦法,圖形介面無法啟用!), 所以選擇 9 還是會出現英文啦! @_@


      圖十四、準備開始安裝

      上個圖示按下 9 之後就會出現如下圖示,接下來你最需要察看的就是最底下那一行, 記得那個 F2 不要隨便按,看清楚選項後再按吧! 這裡直接按下『F2』就能夠進入下個畫面。


      圖十五、準備開始安裝

      好啦!在下個畫面當中在給他按下『 F2 』那個功能鍵,就可以開始整個 Solaris 預設系統的定義設定畫面了!


      圖十六、準備開始安裝

    小標題的圖示網路相關定義
    如果你的安裝程式可以捉到您主機上面的網路卡時,那麼這個網路定義的部分就會跑出來啦! 除非你知道你的環境當中網路的相關參數,否則的話,建議你可以直接參考鳥哥的設定值來填寫就好了! 相關的網路功能建議您可以參考底下這一篇:
    若還有問題,那可就得要仔細的查一查其他的網路書籍了!底下就來仔細的定義網路吧!


    1. IP 取得的方式

      既然來到這個畫面,這就表示你的網路卡有被捉到啊!請記得,鳥哥的系統上面其實有兩張網路卡的, 一張是主機板內建的,一張則是外接的螃蟹卡。不過,內建的網路卡 Solaris 捉不到,所以才使用螃蟹卡啊。 這裡要提醒的是:『不要執著於想要立即驅動一些不容易驅動的硬體』, 先求有這個咚咚之後,再來想如何驅動的問題啊! ^_^!在底下的畫面當中,你當然應該選擇『Yes』囉!


      圖 17、網路相關參數定義

      主機 IP 的取得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透過類似 IP 分享器 (亦即是 NAT 主機) 自動取得 IP 的方式, 這種方式就被稱為 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動態主機控制協定) 。 另外一種則是手動給予 IP 的設定資料。由於不知道您是否已經瞭解 IP 取得的原理, 所以這裡建議你直接使用『手動給予』,因此在下列的圖示當中,就選擇『No』, 不要使用自動取得 IP (DHCP) 吧!


      圖 18、網路相關參數定義


    2. 主機名稱的設定

      每一部主機都應該要有主機名稱的,這樣系統才能夠以某個名字來啟動一些網路的服務。 不過,您的主機名稱最好不要與其他 Internet 上面的主機名稱相同, 以鳥哥為例,我用我的名字當作是主機名稱,我想,會跟鳥哥同樣主機名稱的其他機器應該是不存在吧! ^_^! 鳥哥設定的主機名稱是: sun.dm.tsai 。設定完畢後就按下『F2』來繼續吧!


      圖 19、網路相關參數定義


    3. IP 參數的給予

      由於在圖 18 的地方我們希望手動給予 IP 的相關參數,因此底下這個畫面就會出現啦! 鳥哥在這裡預計使用一個 Class C 的網域 (現在這個名詞聽不懂沒有關係,後面網路部分會慢慢介紹), 因此整個想要給予的參數是這樣設計的:
      • IP:192.168.1.101
      • Netmask:255.255.255.0
      所以底下的三個圖示請分別填寫上述的設定值後,然後按下『F2』繼續喔!


      圖 20、網路相關參數定義


      圖 21、網路相關參數定義


      圖 22、網路相關參數定義

      由於鳥哥的主機環境當中並沒有使用到最新的 IPv6 的硬體設備,我想,這種網路設備短期內應該不可能會大流行, 所以您可以直接選擇『No』就好了。除非您的公司企業內部真的有 IPv6 的設備存在喔!


      圖 23、網路相關參數定義


    4. 路由器 (IP 分享器) 之 IP 的設定

      每部想要連接到 Internet 上面的主機都需要有路由器的幫助!路由器可以想成是一個資料『轉遞站』, 你可以將他想成是『快遞公司』的送貨員就是了。我這裡假設我的路由器是:192.168.1.2 這部主機, 你也可以按照鳥哥的設定來撰寫,設定錯誤也沒有關係,反正接下來的幾個章節內我們還沒有要用到網路啊! 等到聊到網路的時候,你就知道如何處理啦! ^_^!所以底下的兩個畫面照樣造句的給他完成即可!


      圖 24、網路相關參數定義


      圖 25、網路相關參數定義

      最後給他看看相關的網路參數有沒有設定錯誤?如下圖所示。如果下圖顯示的資訊沒有問題的話, 按下『F2』就可以繼續了。如果發現任何錯誤,可以按下『F4』來修改喔!


      圖 26、網路相關參數定義


    5. 其他網路安全性的規範

      網路相關的資料真的很多,除了上述的重要 IP 參數之外,其實還有所謂的身份控管主機! 也就是說,你要登入主機時所使用的帳號與密碼可以由外部主機提供驗證的! 不過我們的主機主要是用來測試用的,尚未使用到外部主機的資源, 所以底下兩個選擇『Kerberos 及 Name Service』的畫面都給他選擇『No』即可!


      圖 27、網路相關參數定義


      圖 28、網路相關參數定義


      圖 29、網路相關參數定義


      圖 30、網路相關參數定義

    OK!接下來可以看看時區的設定項目了!

    小標題的圖示時區的設定與 root 的密碼
    由於目前 Unix-Like 的作業系統幾乎均支援多國語系,例如 Linux 以及這個 Solaris , 而我們知道地球是圓的,所以台灣白天時,美國是深夜的!所以啦,作業系統當然要提供不同的時區給使用者來選擇, 否則在台灣使用美國時間,不是很奇怪嗎?您說是吧!所以底下鳥哥是選擇:
    • 亞洲地區 (Asia)
    • 台灣時間
    • 目前的時間
    • 確認是否有問題!
    底下的四個圖示你可以依序設定。不過,如果您並非在台灣地區的話, 那麼就請依照你自己所在的國度來選擇你的時區吧!


    圖 31、時區的設定項目


    圖 32、時區的設定項目


    圖 33、時區的設定項目


    圖 34、時區的設定項目

    如果每個畫面的選擇都正確,那麼分別給他按下『F2』之後,就能夠進入到下個動作!


    圖 35、系統管理員 root 密碼的設定

    Unix like 的系統都有個特殊的帳號,名稱為 root ,這個 root 是『超級使用者,就是系統管理員 (administrator, super user)』, 當你有任何系統問題時,都需要這個帳號的登入,而當你的系統被入侵時, 被取得的權限也可能是這個帳號!因此在這裡建議你必須要取個比較好的密碼, 會比較保險一點!上圖中輸入你的密碼兩次,然後按下『F2』就可以繼續下個動作了!

    小標題的圖示安裝的類型
    設定完 root 的密碼之後,接下來我們可以開始來決定一下這個 Solaris 如何安裝到我的系統上! 這包括全新安裝、升級已經其他安裝方式等。由於我們是練習用的,之前並沒有安裝過 Solaris , 所以底下的畫面就不會出現 upgrade (升級) 的選項了!開始玩玩先!


    1. 安裝方式的選擇

      如同上面提到的,我們需要的是全新安裝,所以底下可以直接使用『F2』那個標準安裝 (Standard) 即可。


      圖 36、安裝的類型方式

      接下來您可以選擇當安裝光碟安裝完畢時,光碟機會自動的退出光碟,這樣比較好啦! 避免我們不曉得啥時候應該要取出光碟啊!所以底下兩個畫面請依樣畫葫蘆囉!


      圖 37、安裝的類型方式


      圖 38、安裝的類型方式


    2. 同意授權書

      接下來是不可避免的授權書聲明啦!你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使用 Solaris ,如果確定同意其授權, 那按下『F2』也就是了! ^_^


      圖 39、安裝的類型方式


    3. 主機所在區域選擇

      這個與語系及時區有點關係啦!你可以挑選您主機所在的區域, 然後選擇預設語系,可以方便您加入一些額外語系的支援喔!


      圖 40、安裝的類型方式


      圖 41、安裝的類型方式


    4. 額外產品的安裝

      Solaris 額外支援類似 Java 程式語言執行的環境,如下圖所示, 由於我們目前是想要摸索 Solaris ,還沒有玩到 Java 這類的程式啦!所以鳥哥這裡兩個都沒有選擇, 直接按下『F2』給他繼續去!


      圖 42、安裝的類型方式


      圖 43、安裝的類型方式
    搞定這些基本資料後,嘿嘿!接下來進入最麻煩的硬碟分割啦!

    小標題的圖示磁碟分割
    接下來就是那個麻煩到快要爆的磁碟分割了!請記得,在 Solaris 的磁碟代號是如何啊? 忘記的話先回去前面的章節翻一翻先!這很重要喔!不要忘記了!在鳥哥的這個例子當中, 我是使用 40GB 的硬碟僅取 20GB 出來玩 Solaris ,同時將原本硬碟的資料通通刪除喔! 如果你要做多重開機的話,那麼底下的一些步驟需要特別留意!別通通照著做!要仔細的看各項說明喔! ^_^


    1. 選擇安裝的軟體套件內容

      在 Solaris 內共有幾個常用的軟體套件安裝內容,如下圖所示,他們的內容分別是:

      • Reduced Networking Core System Support
        算是 Solaris 的最小安裝吧,裡面僅有開機所需資料以及有限的網路服務功能, 但依舊可提供多人的文字介面終端機以及系統的管理工具等;

      • Core System Support
        包含 Solaris 的開機資料以及最小化的 Solaris 設定資訊等,但一些伺服器常見的應用軟體則沒有安裝。在網路功能方面主要含有 telnet, ftp, NFS, NIS 等服務,桌面方面則包含有 Sun 自家的 Common Desktop Environment (CDE) 的桌面環境,不過桌面的應用軟體則沒有安裝,也缺乏很多的線上文件資料 (online manual pages);

      • End User System Support
        包含了 Core System Support 的內容外, 還有常見的桌面應用軟體等功能;

      • Developer System Support
        包含了 End User System Support 的所有內容外,主要還提供了程式與系統發展者所需要的函式庫與相關資料 (library, include file, onlin manual pages) ,還有一些發展維護的工具等等;

      • Entire Distribution
        包含了 Developer System Support 的所有資料外, 也添加了其他主機所需要的相關軟體,這也是 Solaris 預設選擇的安裝軟體方式;至於 Entire Distribution plus OEM support 則更添加其他的 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原始設備製造) 所需要的硬體驅動程式等資料。

      因為我們是首次接觸到 Solaris 這個玩意兒,想要完整的玩玩這個咚咚,最好還是完整安裝比較妥當, 因此你可以直接選擇『Entire Distribution』的安裝方式即可。


      圖 44、磁碟分割


    2. Solaris 整體 partition 的容量選擇

      因為鳥哥選擇了『Entire Distribution』的軟體安裝方式,總共至少也需要 6GB 的硬碟空間, 而鳥哥預計是拿 20GB 來玩這個 Solaris 。但如同前面提到的,Solaris 的磁碟分割與一般 Windows/Linux 不太相同,他僅能使用 Primary Partition 來進行分割動作, 因此底下的動作要特別小心啊!首先如下圖所示,我們要選擇某一顆硬碟來作為 Solaris 的分割區, 因為鳥哥僅有一顆硬碟,不過在安裝之前這顆硬碟顯示的結果卻是怪怪的,不理他, 直接使用『F4』按鍵來選擇 Solaris 所需要的全部容量


      圖 45、磁碟分割

      我們所要進行的工作是分割,所以在下圖當然選擇『Edit Fdisk partitions』項目,按下『F2』繼續。


      圖 46、磁碟分割

      吶!看到了吧!在 x86 的硬碟裡面第一個磁區 (sector) 由於最多僅能容納 4 筆 partition 的資料, 所以在底下的這個圖示當然顯示 1~4 號囉!由於鳥哥這顆硬碟內所有的資料都不要了, 所以將游標以上下按鍵移動到 Other 及 SOLARIS 的地方後,按下『F3』來刪除這些 partition 的資料!


      圖 47、磁碟分割

      將上圖的所有分割資訊都刪除之後,就會得到如下圖的樣子,終於看到正確的硬碟空間 (約 40GB) 啦! 鳥哥預計利用第一塊 partition ,所以將游標移動到 partition 1 的地方,然後按下『F4』來建立 Solaris 所需要的磁碟空間;


      圖 48、磁碟分割

      注意看下圖啊!實際的分割資訊其實記錄的是『Cylinder』,不過我們人類對於磁柱的計算方法總是不太瞭解, 尤其每顆硬碟的磁柱大小均不相同,因此可以直接在『Partition size(MB)』的地方填入我們所需要的 20000 MB (約為 20GB 即可),然後再按下『F2』就可以建立 Solaris 所需要的磁碟空間啦! 不過此時其實僅只是規劃出 Solaris 用的磁碟是由哪裡到哪裡,尚未處理目錄樹的掛載資料啦!


      圖 49、磁碟分割

      看一看下圖的的輸出結果,在 partition 1 的地方確實是 Solaris 的分割區,並且含有 20010 MB 的容量, 如果沒有錯的話,就可以輸入『F2』回到硬碟選擇的畫面囉!


      圖 50、磁碟分割

      下圖如果確定該顆硬碟的容量大小 OK 的話,按下『F2』之後,準備要將 Solaris 的分割區塊再與 Solaris 的檔案系統掛載上來囉!


      圖 51、磁碟分割


    3. Solaris partition 內細部的分割資訊與掛載

      上一個小動作在建立 Solaris 全部資料所需要的磁碟空間,在這裡我們必須要將這些磁碟空間再進行細部的分割, 以使這些磁碟空間可以與 Solaris 的檔案系統 (filesystem) 連結上才行! 如下圖所示,將檔案系統與磁碟分割連結上的方式可以選擇:
      1. 讓安裝程式自動分配 (Auto Layout);
      2. 手動分配 (Manual Layout)。
      我們先按下『F2』選擇一下自動分配會是什麼情況?


      圖 52、磁碟分割

      在上圖按下『F2』之後會出現下圖,Solaris 建議需要獨立出來的目錄有 /, /opt, /usr, /var, swap 等等, 其中 / 與 Swap 是『必要的!』,知道這些之後, 我們可以選擇『F5』取消自動分配,回到圖 52 的地方重新按下『F4』來手動的建立比較好啦!


      圖 53、磁碟分割

      在圖 52 的地方按下『F4』就會出現下圖,仔細看一下那個磁碟代號『c0d0s2』,還記得我們在開始安裝之前的分割介紹吧? 沒錯!第二號 (s2) 分割主要是記錄整個 Solaris 磁碟分割槽的整體記錄,所以這時才會出現這個畫面啊!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使用『F4』來自動配置目錄與分割的掛載內容了!


      圖 54、磁碟分割

      嘿嘿!如下圖所示,我們可以利用的分割代號分別是 c0d0s0, c0d0s1.....c0d0s7,其中 c0d0s2 是 overlap, 你不能去更動他的!你可以使用上下鍵去更動 Mount Point (掛載點),這個 Mount Point 就是 Solaris 目錄樹的相關目錄啦,如前一個畫面談到的,必要的目錄樹是『 / 與 swap 』啦!那個 swap 是虛擬記憶體的意思。 同時注意到下圖最底部有個『Free』的資料,你最好將該空間全部給他分配完畢啊!


      圖 55、磁碟分割

      如下圖所示,當你在 Slice 0 的地方輸入根目錄 (/) ,然後將游標移動到 Size 的地方, 結果在下圖箭頭顯示 (3) 的地方就會出現一個建議值,該建議值你可以自行參考, 不過鳥哥建議你最好還是考慮自己的環境來設定你的容量啊!


      圖 56、磁碟分割

      如下圖所示,鳥哥最終決定製作出 /, swap, /home, /var 這四個 Solaris 內的分割區, 同時將 20GB 的空間通通分配給這四個分割槽,所以您會發現下圖最底部的『Free』是被用光光的! 其中只要記得根目錄『 / 』不要給太少,而 swap 不要超過 512 MB 就可以了! 如果沒有問題的話,那就按下『F2』來繼續吧!

      不過,在 Solaris 內 /home 有特殊用途,並不是使用者預設的家目錄, 一般建議您應該要建立 partition 對應在 /export 或者是 /export/home 這兩個目錄底下喔! 這個問題剛接觸 Solaris 的朋友最容易犯!當然鳥哥也不例外! @_@! 那如果你已經安裝了 /home 了,可以參考本章文末的延伸閱讀來修訂喔。


      圖 57、磁碟分割

      一切 OK 的話就會出現如下圖 58 所示的 Solaris 磁碟利用區內的分割槽了,對照著圖 54 的輸出結果來看, 我們已經製作出 /, swap, /var/, /home 了,所以按下『F2』安裝程式就能夠繼續囉!


      圖 58、磁碟分割

      Solaris 還允許我們直接利用網路磁碟,但是目前我們沒有啊!所以下圖直接按下『F2』就好啦!


      圖 59、磁碟分割

      最後的結果如下圖所示,再仔細的看一下有沒有錯誤的地方,如果沒有錯誤的話, 那就『F2』給他開始進行格式化與安裝了吧!Oh, Ya!


      圖 60、磁碟分割

    小標題的圖示開始實際安裝軟體
    好啦!分割也作完了,終於可以進行安裝啦!安裝的過程就是一再地抽換光碟就是了!


    1. 第一片光碟的安裝

      在上個圖示按下『F2』後,閃過一些格式化的畫面後, 就會進入到如下圖的安裝流程畫面,這個畫面在第一片光碟安裝完畢後就會進入下個畫面;


      圖 61、開始安裝軟體的流程

      第一片安裝完畢,會出現如下的畫面,並且會告知使用者系統將重新開機喔! 此時請將第一片光碟取出,否則又會再次的進入安裝程序!注意注意!


      圖 62、開始安裝軟體的流程


    2. 重新開機後可能遇到的問題

      看吧!立刻重新開機了!而且開機會顯示如下畫面的選單, 在該選單上頭選擇第一項開機即可。第二項開機是當 Solaris 系統出問題時的『安全模式』啦! 另外,在此時『您最好已經將第二片光碟放入光碟機當中啦!』, 如此一來就能夠繼續安裝後續的光碟啊!


      圖 63、開始安裝軟體的流程

      在螢幕上閃過一些資訊後,系統會問你要不要使用 NFS version 4 的字樣,我們尚未使用到網路功能, 所以這裡輸入 no 或者是直接按下『Enter』也可以!如下圖所示:


      圖 64、開始安裝軟體的流程

      還記得我們在安裝的過程當中曾經發生無法進入圖形介面的問題吧?沒錯,這個地方原本應該要使用圖形介面的, 不過由於安裝程式捉不到顯示相關的資訊,所以會出現一個警告視窗。在你的環境裡面可能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啦! 在鳥哥這次的測試當中則有出現這個狀況。請在下圖的地方輸入剛剛我們上頭所建立的 root 的密碼即可;


      圖 65、開始安裝軟體的流程

      接下來則是要使用者重新設定好圖形介面的一個程式,稱為『kdmconfig』這個程式, 仔細看一看下圖的設定值,咦!又是沒有問題!傷腦筋∼所以還是直接按下『F2』即可;


      圖 66、開始安裝軟體的流程

      既然知道我們的安裝程式無法捉到相關的顯示資訊,那麼直接選擇『No changes needed -Test/Save and Exit』項目, 然後按下『F2』即可;


      圖 67、開始安裝軟體的流程

      接下來可就重要了,如下圖所示,請千萬按下『F4』啊!不要測試 (Test), 因為本來安裝程式就捉不到顯示的相關資訊,如果按下『F2』的話,就會出現圖 69 的錯誤資訊;


      圖 68、開始安裝軟體的流程

      如果你在圖 68 按下『F2』那你的螢幕就會變成如同下面圖示的這附德行∼整個畫面給他錯誤掉了 ∼傷腦筋∼你當然可以繼續安裝的動作, 不過就是螢幕亂了點,很難看懂安裝的過程就是了。因此記得在圖 68 的地方要按『F4』才行喔!


      圖 69、開始安裝軟體的流程


    3. 後續光碟片的安裝

      順利的略過 X Window 的偵測之後,接下來就要開始進行第二塊光碟的安裝了,在下圖箭頭處輸入『Enter』, 並且確認光碟機內有第二張光碟片存在,就能夠進入安裝進度的畫面;


      圖 70、開始安裝軟體的流程

      在安裝完第二片光碟後,第三片之後的安裝流程都差不多相同, 你必須要在下圖箭頭處先按『Enter』然後選擇『1. CD/DVD』的項目, 然後抽換一下光碟,如下圖所示;


      圖 71、開始安裝軟體的流程

      確定我們是有光碟的,所以在下圖直接按下『Enter』即可;


      圖 72、開始安裝軟體的流程

      如下圖所示,按下『1』,亦即立即安裝 (Install Now) 就能夠繼續安裝了!


      圖 73、開始安裝軟體的流程

      重複上面的流程將六片光碟通通安裝完畢後,差不多也花掉了鳥哥兩個多小時快要三小時的時間!哇!真累∼ 最後看到如下的畫面後,取出你的光碟片,然後按下『Enter』就能夠重新開機啦!真是好啊!


      圖 74、開始安裝軟體的流程
    整個安裝的程序就到這裡啦!也就是說,你已經將 Solaris 安裝完畢了!嘿嘿!不容易啊不容易! 鳥哥第一次安裝的時候,竟然花掉了 3 個小時在安裝,以鳥哥這部主機的配備來說, 安裝 3 個小時確實是花去了太多的時間了!另外,安裝的介面確實不是很理想, 如果 Solaris 想要打入一般使用者的市場的話,那麼整個安裝的介面應該要更加的流暢才行! 這方面建議可以參考 Red Hat 或者是 SuSE 的安裝介面,如果能夠更容易安裝的話, 對於 Solaris 的推廣應該會比較容易吧!

    大標題的圖示進入 Solaris 系統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那麼你應該可以看到如下的開機畫面:


    圖 75、重新開機進入開機選單

    在這個開機選單當中,同樣的選擇第一項來正常的開機,然而由於我們在安裝的過程中本來就沒有辦法啟動 X 視窗畫面, 所以會出現如下的登入畫面:


    圖 76、等待登入的畫面

    在上面的畫面當中,我們可以先使用系統管理員,亦即是 root 這個帳號來登入系統, 分別在箭頭1的地方輸入 root ,箭頭 2 的地方輸入密碼, 要注意你輸入密碼的時候螢幕不會出現任何訊息, 不要以為鍵盤壞掉了!^_^!最後系統顯示系統資訊,並且提供箭頭 3 的讓你打指令的一個提示字元與游標! 呵呵!你已經順利的入 Solaris 了啦!先來高興一下!

    不過高興沒有多久就陷入一片苦海當中,因為系統出現如下的畫面:


    圖 77、無法取得 X Window 時顯示的錯誤訊息

    其實上頭說明的是,你應該要先登出後,Sun 的桌面就可以出現了! 呵呵∼鳥哥太心急了,看到 login 的資料就登入,所以還來不及出現圖形介面的說。 如果你登出後,大約等個幾分鐘 (不會超過 5 分鐘啦) 就會順利的跑出視窗畫面囉! ^_^

    不過,萬一你的 X Window 依舊無法出現的話,那麼可以進行下個章節的動作喔!


    小標題的圖示初次進入 Solaris 作的手腳
    如果你的 X 無法啟動的話,偏偏在安裝的過程當中又可以找到你的顯示卡相關參數, 只是無法啟動而已,那麼你可以到底下這個目錄來動作看看:(注意,如果你一直無法進入 X , 那麼先按一次『Enter』取得那個 # 符號的提示字元,再開始底下的指令輸入)
    # cd /etc/X11
    # ls -a
    .xorg.conf
    ....其他省略....
    
    # mv .xorg.conf xorg.conf
    
    那個檔案 xorg.conf 是 X 的主要設定檔,可能由於安裝程式的緣故,所以被取名為小數點開頭的檔名, 而這個小數點開頭的檔名就是我們一般談到的『隱藏檔』, 所以我們使用 mv 這個指令來更改檔名成為設定檔的檔名,檔案更改完畢之後,你可以這樣輸入:
    # gdm
    
    那個 gdm 是個指令,他可以使用另一個圖形顯示管理的工具來啟動我們的 X , 由於鳥哥的主機無法使用預設的 X 登入服務來登入我們的視窗畫面,所以只好先使用這個 gdm 先作為一個替代方案啦!到這裡為止,你應該就能夠登入你的視窗畫面囉!如果你的視窗一直怪怪的, 那麼在任何視窗畫面的地方,直接按下『[Ctrl]+[Alt]+[backspace]』這三個組合按鍵, 那個[backspace]就是倒退鍵啦,那你的 X 就會關閉囉! ^_^


    小標題的圖示進入 CDE 環境
    既然要玩 Solaris 當然就得要玩一下 Sun 的預設桌面視窗,亦即是 Common Desktop Environment, CDE 這個咚咚囉∼所以當你的視窗終於出現如下畫面時,你可以自行挑選 X 喔!


    圖 78、登入使用 CDE 桌面

    在上圖當中,箭頭 1 的地方你可以選擇各個不同的桌面顯示方式,當你將滑鼠移動到 Session 上頭, 然後按下滑鼠左鍵後,就會出現如下的畫面:


    圖 79、登入使用 CDE 桌面

    這個畫面可以讓你選擇多種視窗介面啦!鳥哥是建議你直接選擇 CDE 的環境,先來感受一下 Solaris 預設的桌面系統,點選 CDE 後,按下『確定』即可回到圖 78 的地方;在圖 78 的箭頭 2 指向 Language (語系) 的地方,點一下滑鼠左鍵,就會出現如下圖示:


    圖 80、登入使用 CDE 桌面

    上圖當中當然是點選繁體中文啊!您說是吧!按下確定後,又回到圖 78 的地方,此時填入你的帳號, 我們先用 root 這個帳號吧!按下 Enter 後,會出現讓你輸入密碼的視窗,輸入 root 的密碼後, 按下 Enter ,嘿嘿!就會閃過如下圖的畫面;


    圖 81、登入使用 CDE 桌面

    然後就出現這個預設的 CDE 桌面的啦!如下圖所示,在畫面中央下方有出現一堆按鈕 (icon), 在那堆按鈕的中央有『一、二、三、四』的字樣,那四個按鈕是『虛擬桌面』啦, 你可以分別點選看看,會發現每個桌面都有其獨特的底部圖示吶!然後你可以點選作左邊的那個地球, 出現一些網路方面的軟體,第一個就是瀏覽器囉!嘿嘿!其他的功能請自行研究研究的啦! 桌面很多玩意兒都可以自行處理處理喔! ^_^


    圖 82、登入使用 CDE 桌面

    另外,在桌面上頭任何地方按下滑鼠的右鍵,會出現一堆選單的內容,你也可以每個都給他玩一玩, 而其中比較重要的是那個『終端機』的介面,你可得將他捉出來,因為那是未來我們最重要的指令下達的介面了!


    小標題的圖示Solaris 關機
    Solaris 的關機是很簡單的,不過,你不要直接關掉電源啊!系統會壞掉的!@_@! 關機的方式是這樣的,你可以啟動任何一個可以輸入指令的終端機,然後在上頭直接輸入:
    # init 5
    
    下達這個指令之後,大約過 60 秒後,我們的 Solaris 就會開始關閉所有的應用程式,然後自動的關機啦! 就這麼簡單!嘿嘿!以後我們可以好好的來觀察一下 Solaris 這個有趣的咚咚了!

    大標題的圖示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 Solaris 簡易安裝過程:http://www.sun.com/software/solaris/howtoguides/installationhowto.jsp
    • Solaris 的多重開機設定:http://www.sun.com/blueprints/0905/819-2889.pdf
    • 問題說明:在安裝過程當中我們有建立 /home 這個分割區,不過這個分割區在 Solaris 當中是用來處理遠端的網路磁碟的, 所以建立這個 partition 反而會造成 Solaris 可能在新增使用者的時候造成無法建立家目錄的情況, 那麼你掛載在 /home 的那個 partition 可能就無法被使用啊∼造成磁碟的浪費∼ 此時你可以這樣做:
      # svcadm disable autofs
      
      或者是自行修改 /etc/auto_master 這個檔案。不過我們尚未提到很多簡易指令的操作, 所以先不談這個啊!以後有問題時再提出來跟大家說明!
    • 問題說明:Solaris 10 與之前舊版的 Solaris 差異性不小喔!包括他的開機流程與服務管理都不太相同了, 所以 Solaris 老手在玩 Solaris 10 時,也要特別留意一些小細節的差異喔!

    2006/08/23:從 16 日開始進行一堆拍照的工作,才堪堪將這一篇完成!好累啊∼

    2006/08/23以來統計人數

     
         
    | 繁體主站 | 簡體主站 | 基礎篇 | 伺服器 | 企業應用 | 桌面應用 | 安全管理 | 討論板 | 酷學園 | 書籍戡誤 | 鳥哥我 | 崑山資傳 |
    本網頁主要以 firefox 配合解析度 1024x768 作為設計依據
    http://linux.vbird.org is designed by VBird during 2001-2011. ksu.edu